5月16日晚7点,由我校共青团委员会主办的2017-2018年度涉外杰出青年终审答辩会在世纪讲坛举行。学校副校长鞠晨曦,校长办公室主任邓青林、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马红典,教务处常务副处长高金定,招生就业处处长涂乃天,副教授欧璇,博士、副教授向婷受邀担任此次终审答辩会的评委。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、团总支书记、辅导员作为嘉宾出席活动。
首届涉外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于2003年开展,至今已走过15个年头。在历经长达7个月各学院的培养和层层选拔后,今年共有16位杰出青年候选人脱颖而出,进入了终审答辩。当晚的终审答辩会分为自我介绍、综合能力展示(从社会实践、专业竞赛、公益等方面阐述)、专业能力展示、评委提问(分中英文提问)四个环节。每位候选人答辩环节时长(除评委提问环节)为6分钟。
1号候选人、音乐学院刘妍希在介绍结合自身音乐学专业特长所开展的“沐爱而行”公益活动时表示:“这是我2017年做过最正确的事情”。来自信息学院电子通信专业的4号候选人陈诚以贴标签的新颖介绍,展现出自己从大一时的“不一样的憨人”标签到现在的“心怀理想的井底之蛙”标签的蜕变过程。评委提问环节,当陈诚被问到“你为什么于2016年获得学校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后,却未参加后面几次竞赛?”时,“我想用一段时间来沉淀我自己,我要为中国高端芯片制造出一份力,同时为实现中国教育平衡出一份力”的答案赢得观众一阵阵掌声。“我的历史可能没有光彩夺目的装饰,只有一步一步证明自己的艰辛与坚定,付出是有回报的,念念不忘终有回响,”16号候选人外国语学院潘正午在自我介绍时坚定地说道。
经过评委激烈讨论,最终来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陈诚、艺术设计学院的李丹、管理学院的李宇芳、文法学院的牟淼麒、外国语学院的潘正午通过最终审核,获得涉外杰出青年称号。
副校长鞠晨曦在总结时对通过最终审核的杰出青年表示祝贺,同时也向落选的同学送去掌声。他强调,涉外杰出青年评选不是一场竞争,不是一场比赛,它更多的是涉外精神的一种展示。他向涉外杰出青年发出倡议:“从今晚开始,你们要组成一个团体去展示涉外的精神,展示涉外杰出青年的风采,去影响身边人”。
“杰出青年的成长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,每一位候选人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挥洒汗水、泪水,不断收获。杰出青年不仅是一种荣誉,更是一种榜样的力量。”来自信息学院的陈媛同学感慨道。
文/阳宏志 图/校团委